一根杆子撑起农业大数据

一根杆子撑起农业大数据
12月6日一大早,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植保站站长王高荣打开手机,登录“西农云雀”小程序,查看麦田的各项指标信息,“很方便,手机上点几下,地里的土壤墒情、病虫害、温度、湿度、风速等一目了然。”
王高荣查看的信息来源于国家测报点(富平)的3台小麦赤霉病智能化监测预警系统。预警系统由一根高约1.5米的金属杆作支柱,上面装有传感器、数据发射器、蓄电池与太阳能板等。
“今年这3台预警系统预测的准确度在90%以上。根据结果,我们指导种植户进行防治,防效达95%以上。这个系统操作简单,获取信息方便,已是我们富平县开展小麦赤霉病防治工作的主要科学依据。”王高荣说。
每年小麦生长季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胡小平都会定期带领团队成员,到麦田调查病害发生情况,不断优化更新预测模型。目前各地使用的已是第七代产品,可以更加科学精准地指导农作物病害防控工作。
“有大数据、物联网、传感器、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支撑,再加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几代人几十年探索研发的一系列病害监测模型,这套系统还可以精准预测小麦条锈病、白粉病和玉米、苹果、蔬菜等作物病虫害。”胡小平表示。
据了解,仅小麦赤霉病智能化监测预警系统,已累计向我国粮食主产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应用500余套,预测准确度达到80%以上。目前,胡小平团队围绕作物病虫害智能化监测预警技术已获批专利14件、软件著作权7件、标准3项。
胡小平教授(右一)在田间查看智能化监测预警系统。 受访者供图
文章来源;农业科技报(http://eb.nkb.com.cn/nykjb/20241224/mhtml/index.htm#page3)
- 上一篇:我公司再次荣获一等奖1项
- 下一篇:没有了